你的问题真是繁多多样……
简单为您解答一番:
1. 关于设计步骤,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有的人喜欢先从平面设计入手,有的人则从透视图开始。但总体时间分配要合理。比如,如果考试时间是6小时,那么拿到任务书后,审题和设计阶段控制在1小时内,透视图至少留出1小时,剩余的4小时用于完成其他图纸。
2. 关于硫酸纸的使用,如果报考的学校没有特别要求图纸的纸张类型,可以使用硫酸纸。但要注意该学校是否有特定的风格偏好,如果偏好制图纸和马克笔的表现方式,而你使用了硫酸纸和彩色铅笔,可能会不太合适。(硫酸纸透明,相对制图纸来说可以提升绘图速度。)
3. 如果你跨专业,可能会感到有些迷茫,建议你联系一下目标学校的建筑学专业学生,他们的建议可能比在这里提问更有效。
4. 关于功能分区和尺寸等专业性知识,建议你仔细阅读相关规范。一张图中会涉及到很多专业知识,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讲清楚,平时的积累很重要。
5. 泡泡图作为分析图,在图面上不是必需的,但如果有则更好。考试时务必注意不要遗漏任何图纸,哪怕绘图水平有限,因为缺图就意味着不及格。同时,设计说明和经济指标也不能缺少。
目前就先说这么多,祝你考研顺利!
对了,我并不是前辈,只是今年刚刚经历过考试,所以请大家低调,低调,呵呵~
泡泡图是用来做功能分区分析的,用几个色块表示即可,简单明了。
个人认为设计过程并不复杂,6小时考试主要考察基本设计常识。我的步骤是这样的:先快速浏览任务书,了解总建筑面积,对建筑体量有个大致印象。
根据任务书上对房间的要求,将不同功能的房间分配到不同的楼层,注意卫生间、楼梯等交通和服务空间,以及疏散问题,合理组织交通流线。
至于房间的朝向,主要依靠经验和常识,例如采光要求高的房间应放在朝阳位置,而库房、洗手间等则放在不太理想的位置。平时多观察建筑场所,积累经验,有助于设计时避免错误。
关于房间面积,长宽比适中的情况下,按照布置的轴网画方块即可,快题设计中一般不考虑复杂的造型,追求快速和稳定,方形是最佳选择。
我个人的习惯是先画出平面图草图,然后再考虑建筑造型,接着绘制透视图。
剖面图的剖切位置不能随意,必须剖到楼梯和反映建筑高差的重点部位,剖面图通常为1-2个。
建筑学初试快题考试有3小时和6小时两种。大多数学校只在初试时考6小时快题,部分学校初试6小时,复试再加考一次3小时快题。初试考3小时快题的学校,复试也会再考快题。目前还没有学校只考一次3小时快题的。
3小时快题的命题建筑规模较小,一般面积在一千平米以下,功能也相对简单。而6小时快题的规模则更大,可能是千余平米,也可能是几千平米。
3小时快题通常在考研考试第二天下午进行,6小时快题则在第三天上午八点半开始,下午两点半结束(因此第二天下午没有考试)。建筑学考研可能是唯一需要连续三天考试的专业了。此外,快题考试还会单独安排考场!
具体每个学校的快题考试安排,如用纸种类、纸张尺寸、绘图形式等,请查阅学校网站发布的招生简章,其中会有详细说明。以上,完毕!
考研无需报班,原因如下:
1) 考研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主要还是依赖自己。辅导班的作用只是为没有经验的考生指路,可以减少走弯路,但绝不是依赖的拐杖,最终的决定因素在于考生本人。个人努力程度越高,考上研究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与其浑浑噩噩地混日子,不如静下心来努力,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坚持别人无法坚持的坚持,成就别人无法成就的成就!
2) 无论报班是面授还是网授,老师每年讲的内容都差不多,网上的讲课视频也随处可见。
3) 报班的学习效率很低,浪费大量时间,而且考研班的老师往往喜欢闲聊,浪费课堂时间。
4) 报班成本较高,增加了经济负担。
5) 报班最大的好处可能只是心理安慰,而这也只是心理作用。
6小时快题的时间分配建议如下:
方案(1.5小时),一层平面图(40分钟),主立面图(30分钟),透视图(1小时),二层、三层平面图(20分钟),总平面图(30分钟),次立面图(30分钟),剖面图(20分钟),调整完成留(20分钟)。
主干课程包括:
主要课程: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及原理、中外建筑历史、建筑结构与建筑力学、建筑构造。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美术实习、工地实习、建筑测绘实习、建筑认识实习、设计院生产实习,一般安排40周。
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具备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适应建筑生产一线的施工与管理等岗位要求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