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工业大学080202机械电子工程2009招生简章(本专业招生 55~65人)研究方向 01.现代集成制造与网络化制造技术及系统02.微电子制造装备及自动化03.曲面建模与再制造工程04.机电液工程智能控制及仿真05.光电检测及控制06.数控技术及自动化装备07.虚拟制造技术及应用初试科目①(101)政治②(201)英语③(301)数学一④(801)机械设计或(802)微机原理及应用(机电学院)或(803)C语言程序设计或(804)运筹学(机电学院)或(805)汽车理论或(806)数控技术或(807)液压与气压传动或(808)测试技术参考书目 801机械设计《机械设计》西北工业大学,濮良贵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七版。802微机原理及应用(机电学院)①《MCS-51单片机原理及应用》赵晓安主编,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3第一版②《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简明修订版)》李朝青,北航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2004年第14次印刷。803 C语言程序设计①《C语言程序设计》谭浩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第二版。②《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谭浩强、张基温,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7第二版804运筹学(机电学院)①《运筹学》(Introduction to Operations Research), Frederick S. Hillier and Gerald J. Lieberman,The Sixth Edition, 1999.(机械工业出版影印版)②《运筹学》运筹学教材编写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805汽车理论《汽车理论》余志生,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806数控技术《数控技术》廖效果,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807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李笑、吴冉泉,国防工业出版社,2006。808测试技术《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二版)黄长艺、严著强等,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复试备注同等学力者加试科目:初试未选考的另外两门专业课根据2022年的数据,广外考研的难度较往年有所上升,专业课难度提升,今年考到120分就算高分了,往年130分以上的考生并不少见。尽管如此,广外的优势依然显著,近三年都在扩招,复试线保持在国家线水平(除2021年复试线略高于国家线外),且地理位置优越,实习实践机会丰富,就业前景广阔,认可度较高,作为非211、985院校,性价比极高。推荐原因(以MTI为例)1、统考招生人数多,上岸机会大广外研究生院官网公布的信息显示:2022年MTI英语笔译计划招生100人(含推免),拟录取推免生16名;英语口译计划招生70人(含推免),拟录取推免生20名。与其他语言类重点院校相比,广外统招人数远超北外、上外,对于想一战成师的统考生来说,希望更大。2、师资力量雄厚,提供国际组织实习平台广外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质量,依托优势资源,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与合作,每年定期开展国际组织及外交外事菁英训练营等职业相关培训,为毕业生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提供精细、全面的指导和帮助。一份好的实习可以为学生步入社会带来更广阔的眼界、更优质的选择,广外为了学生的未来付出了很多努力。3、地理位置优越,就业薪资普遍较高广外地处沿海经济发达的广州地区,就业资源和机会丰富,广外学子除了有社会上可供选择的优质实习机会,广外高翻学院近年每年也会提供国际组织实习名额。①广外2020届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就业人数为3505人,占比81.25%:②广外毕业生踊跃到联合国、国际贸易中心、国际商会等国际组织实习任职。2020年,到国际组织实习任职的学生共计17人,且首次有学生通过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与相关国际组织合作项目遴选,成功获得实习岗位!在薪资方面,个人选择不同,薪资有高有低;但平均数不会骗人。身处一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时代,文科生想要薪资高,和院校能提供的平台和资源密切相关;所以考研人常说考个好学校不如考个好地方,就业资源质量高的院校更是为毕业生获得高薪准备了一张优秀的名片。中国薪酬网2020年发布的《中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指数排行》显示,广外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平均薪酬为10271元,排名全国12位,广东省第1位!其次,再来看一组广外研究生就业数据:2020年,广外高翻学院英语口笔译专业就业率均超过了95%(当然要排除出国深造等情况);就业单位类型主要包括党政机关/部队、国内外高等院校和中小学、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事业单位和名营企业等,其中,进世界500强企业的人数占比最高。4、提供初试参考书目,备考不迷茫与很多院校不同,广外为报考MTI的考生提供了所有专业课的备考参考书目,帮助大家明确目标,高效备考。总之,广外是所有外语类名校中最接地气、最广纳贤才、最希望优秀的你能成功上岸的院校了!当然,考研还需根据自身情况多加对比,认真择校。院校专业:
广东科技学院,成立于2003年,是国家教育部认可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以工学为核心,同时协调发展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学院位于东莞,这个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设有南城和松山湖两个校区,占地面积达2000余亩。2011年,学院晋升为本科院校,并更名为“广东科技学院”。2015年,学院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18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21年,学院成功入选广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并设立广东省博士工作站。目前,学院设有11个二级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超过31000人。
学院紧密对接东莞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优化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学院共开设本科专业41个、专科专业18个。网络工程专业获得IEET工程教育认证,并被认定为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软件工程、汽车服务工程、财务管理等3个专业通过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验收;软件工程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服装设计与工程、物流管理、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等4个专业为省级特色培育专业;《Android手机编程》、《网络营销》等课程被认定为省一流课程。学院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校企合作,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48项;与华为、西门子等知名企业和行业协会共建8个产业学院,与东莞证券、莞通股份等知名企业合作开设30个创新班。学院被教育部认定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专项培训基地及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
学院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拥有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目前,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占比达到87%。24名教师获得了“南粤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类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8000余篇,其中四大检索及中文核心期刊720余篇;获得市厅级及以上科研奖励430余项;出版教材和学术著作230余部;主持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270余项。学院连续获得第八、九、十届广东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在2020年广东省第五届高校(本科)青年教师教学大赛中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
学院不断加强育人特色培育,形成了“党委引领、党政统一、分工协作、课堂支撑、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育人格局。学院深入实施“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广科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落实人职匹配、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教育理念,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不断加强五线交叉、多元融合创新的学科专业建设,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大力开展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与技术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着力打造以弘扬大学精神为核心的校园文化,鼓励师生勇于探索、追求卓越。
经过多年发展,学院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在各类学科专业竞赛和体育赛事中,学院学生成绩斐然,年均取得百余项单打冠军,展现了勇于拼搏、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扎实深厚的专业功底。学院本科录取分数线逐年上升,学生考研上线人数逐年增加,就业率达99%以上。
学院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对外合作,与美、英、澳、加、日、韩、泰、西、意、匈等国及港澳台地区近40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开展本升硕、交换生、双学位、国际班等合作项目,以及赴台湾高校研修、莞台大学生文化交流、莞港学生双向交流、赴美带薪社会实践、中美大学生文化交流、澳门大学寒暑假访学等短期文化交流项目,为学生搭建多元化的国际交流平台。近年来,140余名优秀学子考取了爱丁堡大学、诺丁汉大学、贝勒大学、悉尼大学、墨尔本大学等世界一流名校的硕士研究生。
经过18年的发展,学院办学实力稳步增强,社会声誉和影响力不断提升。学院先后获得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广东省“‘两新’百强党组织”、广东省民办高校竞争力十强单位、广东民办教育四十周年“突出贡献机构”等荣誉。在中国社会信用研究院、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中国科教评价网等知名第三方评价机构发布的各类高校排行榜中,学院位居广东省同类院校前列。在2020中国民办大学综合实力排行榜中,学院位居全国民办大学第38位,广东省第2位;在2020年中国民办大学教学质量排名中,学院位列广东省民办本科高校第1位;在2021年中国民办普通本科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中,学院位列广东省第1位;在2021中国民办大学排名(含独立学院)榜单中,学院首次跻身“中国顶尖民办大学”行列,并在三类综合排名中并列第12位;在“2021校友会中国大学排名——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中综合排名位居广东省公、民办高校一流专业(应用型)第7位。
学院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认真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秉承“崇德、尚学、精艺、笃行”的校训,始终坚持“立德树人、以生为本、产教融合、服务区域、协同发展”的办学方略,以规范管理、深化内涵、培育特色为抓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提升办学实力,为实现“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中期发展目标和“创百年学府、育产业精英”的办学愿景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