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准备沟通内容时,通常应根据个人情况来决定,以下信息可作为参考:个人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性别)、学习状况、毕业院校(非应届生可介绍工作单位及经历)、本科阶段主要课程、毕业论文题目与核心要点、阅读过的主要书籍、研究方向和兴趣等。若导师对此感兴趣,将提高沟通成功的概率。
我认为考研是对个人学习能力的一次全面检验。
因此,在考研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专注和认真,积极向专业老师请教和交流,这样才能有效提升学习能力,最终实现理想的成功。
1. 沟通时保持平和
避免情绪化是至关重要的,情绪化可能导致沟通中断,甚至导致沟通失败。如果在沟通过程中因情绪化而感到烦躁不安,注意力无法集中,则不得不暂停沟通,待情绪平复后再继续,这实际上会让沟通各方都不愉快。
2. 沟通时要认真专注
无谓的自尊和自傲只会成为沟通的障碍,因此,在沟通时至少应摒弃所谓的自尊心。不要说出“我的自尊心不允许我……”这样的话,这只会让沟通陷入僵局。
3. 沟通要保持坦诚相待
在沟通过程中保持坦诚至关重要,不要隐瞒,坦诚是加深合作关系的重要基础。首先,通过自己的坦诚,让对方相信自己,进而带动对方对你坦诚,从而促进沟通的顺利进行。
与导师沟通时,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忌讳一:将隐私当作信息。了解导师的信息,并非为了探寻隐私,而是在导师的学习经历、工作状况、学术研究、师生关系这四个方面对导师有所了解。
忌讳二:过分关注自我形象,尤其是外在形象在交往中的价值。自我形象的塑造是在原有基础上,通过自我激励等方式,使自身表现出更完善的精神气质与状态,这才是自我形象的关键。
忌讳三:在第一次接触不成功后的消极自我暗示。有些考生在第一次与导师接触后,感觉导师不够热情,或觉得自己表现不佳,给导师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便消极悲观,这是片面、不科学的。导师与陌生学生第一次接触时,不会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倾向,因此不必过于在意导师的热情程度。切记,第一印象固然重要,但即使第一次接触不顺利,在进一步的联系中仍可修复不足。
忌讳四:频繁与导师联系。过于频繁的联系既影响导师的正常生活,也会让导师感到反感,影响对你的判断。与导师的联系不在于次数的多少,而在于每次联系的质量。适宜、恰当的联系才是巩固联系的最佳方式。
忌讳五:过分看重与导师接触的重要性。与导师接触与沟通并不意味着联系不上导师就无法在考研中占据主动。考研的关键仍在于自身的学习备考情况,在条件允许且精力有余的情况下,加强与导师的沟通是明智的,但这并非绝对必要。
考研相当于大学生的又一次高考,难度甚至大于高考,其中又分为跨专业考研、跨学校考研和考本校。相对来说,考本校是考研中最简单的一项,因为你拥有本校的优势和资源。但对于跨专业或跨学校的考生来说,事情就没有那么容易了。即使通过初试,如果没有报考学校的人脉关系,找不到复试的习题和问题,很难通过复试。这时,人脉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利用手头的人脉关系和资源呢?
1. 从你的原大学调走的教师或教授,大学教授每年都在不同学校之间交流,教授换大学也很正常。如果你在原大学恰好有老师交流到了你要考研的大学,一定要联系上这位老师,请他吃顿饭或者送点东西。在吃饭时,多聊关于你要考的专业研究生导师的问题,他在这方面一定会知无不言,尽可能帮助你,推荐导师,提供导师联系方式,甚至还会给你往年复试的习题。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将大大增加你考上研究生的概率。
2. 在该大学读研的学长或学姐。如果你在你报考的研究生专业恰好能找到你原先学校的学长或学姐,那你就太幸运了。尽可能联系上学长,邀请学长和他的室友出来吃饭,与学长说话时保持谦卑恭敬。询问学长关于该专业研究生导师的问题,多了解复试时学校出题的方向。让学长推荐他认为比较好的研究生导师,并获取联系方式。尽早与导师联系,尽量向导师展示你擅长的方向,这样更有可能获得导师的认可。
总结:无论是自考还是考研,都有一定的难度和辛苦。相信很多参加自考的同学都是一边工作一边准备考试,学习时间更少,承受的压力更大。但当你完成目标时,获得的成就感也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