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如下:
1、加入目标院校的考研群,看看是否有资料共享,或者报名辅导班来获取资料,通常辅导班的资料都是经过精心整理,质量上乘。
2、从历年真题中寻找资源,获取历年真题并不困难,网上搜索或书店购买均可。
3、搜集考核科目的笔记讲义:这主要指的是目标院校开设的与招生专业目录里考核科目一致的本科基础课程的讲义、笔记。
寻找地点:
1、前往你报考的学校:向该校本科生寻求相关试卷、课本、资料,这样获取的信息最为精准。
2、目标院校内或周边的复印店:考研备考期间,复印资料的同学众多,热门专业的资料复印店通常会有备份,便于出售给下一届考生。
3、联系上一届的学长或学姐:这是获取备考资料最快且资料最全的方式,通常学长学姐乐于助人,愿意分享经验。
关于考研复习重点:
1、专业课复习需根据不同院校指定的参考书来定,首先应通读教材,标注重点,整理笔记,确保每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避免知识盲点。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历年真题,作为复习的参考。
2、考前阶段主要进行背诵和真题演练,强调真题演练需定时完成,专业课部分占比高,需投入精力,但不宜过早开始,暑假期间开始复习教材为宜。
3、从11月开始,调整作息和复习时间,按考研考试时间顺序安排生物钟。例如,早上6点半起床,7点后前往自习室,确保每天上午复习数学或政治,下午复习英语或专业课,以适应考研时间安排。
考研所需准备的辅导书:
1、报考院校指定的参考教材。若未指定,可咨询学长学姐或查询该校相关论坛获取信息。
2、考研大纲。这是官方发布的权威复习指导材料,有助于纠正复习方向偏差,提高复习效率。
3、英语相关书籍资料,包括词汇、翻译、写作、阅读等辅导书籍。
4、政治资料,包括教材、辅导书及优质辅导机构的讲义、习题。
5、历年真题,用于了解出题模式、做题技巧,进行实战演练。
6、其他,针对不同专业、不同院校的特殊情况,搜集有用的讲义、总结、经验介绍、模拟训练等材料。
1、加入目标院校的考研群,查看是否有资料分享,或报名辅导班获取资料,通常辅导机构的资料整理得很好。请避免下载盗版,关注资料的时间和准确性,切勿因小失大。
2、寻找历年真题,利用搜索引擎,网上搜索或书店购买均可。
3、笔记讲义:主要是指目标院校开设的与招生专业目录里考核科目相同的本科基础课程的讲义、笔记。
寻找地点:
1、前往你报考的学校,向本科生寻求相关试卷、课本、资料,或访问达聪学习网等资料收录网站。
2、目标院校内或周边的复印店:考研备考期间,复印资料的同学众多,热门专业的资料复印店通常会有备份,便于出售给下一届考生。
3、联系上一届的学长或学姐:这是获取备考资料最常见的方法,学长学姐通常乐于助人,愿意分享经验,但也不乏仅为了卖资料的人。
关于考研复习重点:
1、专业课复习需根据不同院校指定的参考书来定,首先应通读教材,整理笔记,确保每个知识点都理解透彻,避免知识盲点。同时,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历年真题,作为复习的参考。
2、考前阶段主要进行背诵和真题演练,强调真题演练需定时完成,专业课部分占比高,需投入精力,但不宜过早开始,暑假期间开始复习教材为宜。
3、从11月开始,调整作息和复习时间,按考研考试时间顺序安排生物钟。例如,早上6点半起床,7点后前往自习室,确保每天上午复习数学或政治,下午复习英语或专业课,以适应考研时间安排。
每次考研结束后,总有一些宣称“押题”成功的专家或机构出现,声称自己押中了多少道考研真题。甚至,许多培训机构和“专家”打着“押题”命中率高的旗号吸引学员。面对这些“押题”机构和专家,考生应如何判断?在此,提醒考生,“押题”套路多,需谨慎甄别。
“押题”看似简单,但押中难度大
实际上,“押题”是任何人都可以做的事情。不仅“专家”可以押题,考生自己也可以尝试。然而,要押中考试真题,甚至90%以上与真题相似,其难度不亚于彩票中奖。这是因为每年的考研题在设计之初,就会考虑到防止押题。想象一下,如果考研真题都能被“专家”们准确押中,那么考研的意义将大打折扣。实际上,许多声称押中真题的“专家”和培训机构,其宣传往往是夸大的。
“押题”机构和专家的“押题”命中率如何得来?
每年考研结束后,许多机构和“专家”声称自己“押题”命中率很高,有的甚至宣称90%以上的题目都被自己押中。这些“命中率”是如何计算出来的呢?有的“专家”计算押题命中率时,只要涉及的知识点在讲义或教材中出现,就敢宣称100%的命中率。有的“专家”根据真题反向修改讲义,反正一般人也不会去核实。有的“专家”对真题进行无限“改装”,直到改装成自己出的题目,从而证明自己押中了真题。
实际上,即便考研真题真的在“专家”们所出的讲义、教材或试题中出现,也不能证明“专家”的“押题”命中率有多高。因为考试都是按照大纲来的,考试的范围和知识点大体是确定的。如果让考生自己编教材,只要编得足够厚,也可能把90%以上题目的知识点都押中。关键是,很少有“专家”敢断言:某一道题目一定会原汁原味地出现在今年的考研真题中。因此,在押题时,给你划了一个20万字的“坑”,实际上意义不大。
寄希望于“押题”,不如寄希望于自己
想在考研中过关,更大的希望是认真复习,而不是寄希望于专家“押题”。当然,将专家“押题”作为参考,可能有一定帮助。但如果完全依赖“押题”,上了考场,可能会后悔莫及。
对于考研“押题”,你的看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