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调研考试的题目比平时的考试的题目难吗
1、陈志文/文高考语文考试落幕,作文题目迅速成为焦点。部分舆论认为今年的作文题偏难,尤其是全国甲卷,从《红楼梦》大观园中一个亭子的命名出发,题目被戏称“曹雪芹看了也得复读”。数学考试结束后,舆论又普遍认为数学题难度增加。
2、这种情况我们屡见不鲜,2019年高考数学结束后,舆论也纷纷指责数学题“难上天了”。
3、每逢高考,必有舆论说命题难,这几乎成了规律,连话术都没怎么变过。
4、测试与命题是一个专业问题、科学问题,有其规律和规矩。命题人往往不会用“简单”或者“难”来评价题目,而是用“信度”“效度”、分数的正态分布情况等来评价一套试题。中国的高考,是一个高利害关系的考试,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一直非常谨慎,几乎是“战战兢兢”。近年高考命题一直强调的基调之一就是“平稳”,即命题不能大起大落。每年高考结束后,相关部门都会组织大规模调研,对当年命题进行全面评估,并对考生分数分布进行建模分析,为来年命题做参考。
5、纵观这些年的分数,在我看来,不是难了,而是在保持稳定的基调下,越来越简单了。
6、2020年在河南,高考600分以上考生达到44162人,700分以上考生达到169人,但2019年状元也仅有702分。同年的河北,600分以上考生超过了3万人,700分以上106人,均大幅提高,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
7、10余年来,很多省份高分考生出现了少则几倍,高则十倍、甚至几十倍以上的增长,侧面反映了一个客观的事实:高考命题,在保持平稳的同时,对于优秀的考生,的确在变得相对容易,而不是难了。
8、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人,包括中学老师,对命题改革不适应。
9、在国家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对中高考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这也成为近年高考命题改革的重要方向。但这种灵活与开放,也成为大家喊难的重要原因。比如数学新高考2卷中,用中国古代建筑中的举架结构为背景,考察学生综合应用相关数学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能让一些孩子“觉得有点懵”。
10、同样,今年高考语文4套全国卷,作文题也有四道,其中两个命题作文,两个开放式作文题。被诟病难的,正是其中一个开放式的作文题,因为“不知道如何写”,这种指责让人哭笑不得。
11、被指责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高考的高利害关系。全民高考,全民关注,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容易被拿到放大镜下挑毛病。
12、当然,还有一个特殊原因,就是和疫情之下人们的预期和情绪有关。比如有一些人认为,在疫情之下,孩子们普遍备考不充分,命题应该容易一点。
13、高考命题的难易,本身并不影响公平与录取,录取分数线本质上是根据报考人数多少而划的一个位次分,而非简单的分数高低。题容易了,分数线就上去了,题难了,分数线就下来了。
14、更重要的是,这是高考,是选拔性考试,必须强调区分度,必须有“难题”,尤其是数学这种科目。有难题不会做是正常的,我们也不能把个别加强区分的难题放大为整个命题。过度追求出题简单,不仅会损害高考的区分度,也对国家人才选拔不利,对一部分优秀同学更为不公平。
15、事实上,这些年来,高校对高考区分度的降低、选拔功能的退化,意见越来越大。在新高考改革后,后三门科目均变为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区分度的重担更多地落在了语数外三门科目上。因此,保持适当的难度,保证高考的选拔作用非常必要,必须坚持。
16、谈选拔性,不得不澄清一个问题,即负担。考试的难易与负担有直接的关系吗?再难的考试,想得低分都是很容易的,再简单的考试,想得高分都是很难的。在考试上的负担,核心来自于自己的期望与能力之间的差距,而不是难易。在某种程度上,过于简单的考试是增加负担的,比如目前一些地方的中考,区分度大幅下降,一年下来孩子们就为一两分奋斗,徒增多余的负担。
17、未来还会有人不断喊难,我想提醒一句:这是高考,不可能让所有人都觉得不难,这也不应该是高考追求的目标。社会上一些情绪,借助高考的机会发泄出来,是很正常的现象,理性看待即可,但不应在命题上一味迁就,那样伤害的将是高考的科学与公平。
18、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经济观察网立场。
二、试题调研每年什么时候出试题调研
关于试题调研每年什么时候出,试题调研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今天来为大家解答以上的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试题调研》主讲分两种,一种是每年7月上市的5套长销书“高分宝典系列”。
2、一种是每月一辑的“MOOK系列”。
3、根据你的情况,具体适合使用哪个,你可以去书店看一下,根据自己的知识薄弱点来选择。
4、《试题调研》“MOOK系列”是每月出版一辑,全年总共9辑。
5、滚动出版,主要提供最新教考信息,以讲解为主,里面涵盖各地最新的考试题型和讲解。
6、适合中等生以上的同学使用《试题调研》“高分宝典系列”丛书就是你实现大学梦想的法宝。
7、该丛书包括《高考5年真题分类详解》《高考必备题型1000例》《高考突破难点100讲》《高考状元纠错笔记》和《高考决战压轴大题》。
8、这5套图书功能各异,但合起来又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9、《高考5年真题分类详解》对2007—2011年全国各省市高考真题进行命题研究和分类详细解析,告诉你高考命题的规律,让你知道每一个考点在将来的高考中考什么、怎么考,以及如何复习备战高考。
10、口号:“读懂高考题,考点才好记”《高考必备题型1000例》由权威名师严格筛选经典题目1000例,根据其内在联系总结出高考必备题型,提供每一种题型的通用解题思路和方法,帮助学生举一反三。
11、口号:“题型攻略,你的解题万能钥匙”《高考突破难点100讲》根据历年高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问题,总结提炼出100个难点,聘请名师讲解,帮你化难为易,一一破解学习难题。
12、从此,“理解”不难,“运用”不难,“得分”也不难。
13、口号:“化难为易,逐个破解高考复习难题”《高考状元纠错笔记》吸收多位高考状元平时密不外传的错题本精华,让你分享他们的纠错笔记和成功经验。
14、该书汇集各个学科最具训练价值的易错试题,让你在平时充分暴露学习问题,高考才没问题。
15、口号:“2012高考必纠的N个易错点”《高考决战压轴大题》聚焦压轴大题,传授思维模式和答题技巧,展示规范答题过程,帮助学生踩点得分,巧妙得。
16、口号:“考“一本”,上“211”“985”大学,此书不可不看”。
三、关于《试题调研》
每辑定位不一样,看你需要提升哪些能力吧。
1.1-4辑针对的是“一轮复习”的补充,因为它主要讲得是重难点、易错点以及教材盲点,太过基础的较少涉及(可能觉得随便一本辅导书中都有,缺乏吸引力吧)。
2.5辑专注于解题技巧的提升,旨在增强解题能力。在理科领域,它特别实用,涵盖了数学、生物、物理等内容,讲解如何构建模型,清晰易懂;在文科方面,它同样出色,重点在于思路的点拨,教授学生如何审题、捕捉关键信息,并总结了一些答题的“套路”,关键时刻同样十分有用。
3.6辑集中梳理易错点,确切地说,文科部分更侧重于易错点的分析,而理科部分则侧重于易错题的解析。它始终以简洁、精准著称,在一轮复习结束和二轮复习开始之际,这样的补充无疑是极有益处的。
4.7辑面向二轮复习的备考需求,不仅对知识进行了重新组织,还归纳了与学科相关的高考热点。
6.9辑是冲刺前的全面总结,内容极为丰富,包括基础知识的总结、易错点的盘点、方法技巧的点拨,以及社会热点的链接(毕竟高考不会回避热点)。考前浏览一遍,考后无遗憾。
希望这篇文章对看到的同学们有所帮助,祝愿大家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