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的申论考试是什么
“申”意指申述、申辩、阐明,“论”则代表论据、论证。申论即是清晰阐述并加以论证。在国家公务员的招录过程中,申论是对当前社会热点和复杂问题的分析和论证,旨在提出解决方案。其核心是公务员的思维模式。
公务员法要求公务员应具备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反应能力等智力素质。在公务员招录中,申论考试作为初试科目,通过报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提炼,评估其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申论正是考察这五种能力,因此公务员招录选拔中,申论是不可或缺的。
申论考试要求考生基于给定材料进行作答,材料通常涉及社会问题或现象,要求考生准确理解材料主旨,全面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解决方案,并以文字形式准确流畅地表达。申论实际上考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基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基础上的文字表达。申论思维就是按照申论考试的要求,对特定社会问题进行系统化思考的方式,包括对事实、原因和对策的思考。
申论选题主要依据国家政策走向和社会热点问题。两者相辅相成,好的政策应能及时洞察时代变化,体现时代精神。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体制改革,针对时代普遍问题,自2011年下半年起,公务员申论考试多次涉及文化、道德、社会心态等问题。这种做法不仅是为了押题,更是关注世道民心。
申论材料可分为形象材料和抽象材料。命题人会根据考试难度和自身习惯有所侧重。高难度考试中,形象材料较多,考察考生的推理分析能力;低难度考试中,抽象和形象材料适中。
命题人在设计材料时会剔除关键词,用形象词汇替代;删除关键句子,让考生推理出剩余内容。为了保险得分,考生应熟悉关键材料;若想得高分,需深入理解材料细节。
材料布局上,命题人有时会将材料顺序打乱,增加考试难度。考生需要对材料进行全面把握,并进行分类整理。
申论命题在设计时要考虑阅卷的可操作性,尽量减轻阅卷负担。为此,很多申论命题将题目客观化,特别是前面的小题目,基本点是固定的。把握阅卷标准是基础和关键。
二、“行测”和“申论”分别指什么
1. 行测,即行政职业能力测验(Administrative Aptitude Test,简称AAT),属于心理测验范畴,用于测试应试者与拟任职位相关的知识、技能和能力,是考查公务员工作所需潜能的职业能力测试。行测是国家公务员考试公共笔试的一部分,难度较大。
2. 申论是针对给定材料或特定话题展开议论的一种文体,随着公务员录用考试制度而产生。其平均分约为38分。
临场经验在申论考试中也同样重要。比如,对于不会的题,不要留空;对于多选题,尽量把选项选全。可以尝试一种新的做题顺序:先做类比推理,再做语文部分。
1. 按照申论要求进行构思,注意结构的完整性,一般用总分结构,突出重点部分,开头结尾做好设计。
2. 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问题进行分类,分清主要问题和次要问题,分清有关联的问题和无关联的问题,以及哪些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 进行原因分析,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所有有关联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三、公务员考试的申论是什么
申论考试是一种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的能力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申论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测试方式,其命题准确、科学,吸收了策论、基础写作和公文写作的优点,是一种以考查学生实际能力为目标的科学测评方式。
“申”可理解为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是议论、论说、论证。申论就是对某个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1. 严格按申论要求的特点进行构思,根据行文者身份及行文对象进行布局,注意结构的完整性,一般用总分结构,突出重点部分,开头结尾做好设计。
2. 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对问题进行分类,哪些是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3. 进行原因分析,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所有有关联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 注意文字的连贯性,巧用关联词和承接、连接词。
四、为什么叫“申论”,全称是什么
“申论”一词源自孔子所说的“申而论之”。从字面理解,“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指的是针对特定话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展开论述。
作为一种应试文体,申论在2000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中首次亮相。经过数年的实践与专家学者们的不断改进,申论已成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核心科目之一,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选拔人才的测试手段,申论的命题严谨、科学。它融合了策论、基础写作和公文写作的优点,旨在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是一种科学的测评方式。
从字面意义上讲,“申”可以理解为申述、申辩、申明,“论”则指议论、论说、论证。申论即是对某一问题阐述观点、论述理由,合理地推论材料与材料以及观点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申论与其他文体相比,有着鲜明的特点。它不是主观臆断、个性张扬的放言宏论,而是要求考生准确把握客观事实,进行必要的说明、申述,在此基础上发表中肯见解,提出方略,进行论证。
申论主要考查考生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等。
申论材料通常涉及某一或某几个特定的社会问题或现象,要求考生能够从公务员的角度准确理解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申论写作中常见的几个问题包括:
1、结构编排不合理,行文层次的划分、衔接缺乏紧凑性;
2、没有深入理解申论的本质属性--模拟行政,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够妥当,且行文缺少理论支撑;
3、语言表达不能充分体现行政文化严谨、规范的基本要求,偏于一般性的评论等。
申论与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相似,但又有区别:策论侧重考察应试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申论还兼考察应试者搜集与处理各种日常信息的能力。策论主要从经书中出题;申论的内容则更具现实针对性,形式也更加灵活多变。
申论测试既不同于古代选拔贤良的策论,也不同于当今的大学入学作文考试,它具有独特的特点。
申论题目并非一成不变地要求概括主题,有时也要求总结所给材料的主旨,或者材料包含的主要内容、主要观点等。考生要关注审题,正确理解题目的要求,避免形成思维定式,认为所有申论考试都是要求概括主要问题。
能否有效解决面临的主要问题,取决于对复杂情况的准确判断。有时情况复杂,问题纷呈,彼此交错,需分析出主要症结所在,才能着手解决问题;有时问题集中,但反映千差万别,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否则解决问题就难以把握适当的分寸尺度。
在概括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精炼。通常概括要点时,根据材料的不同情况,要求字数在200字左右,因此应惜墨如金,简明扼要地表达出题目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