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情况下,考生在选择专业时不会特别细分,比如民法或刑法等方向。
然而,建议考生报考民法或刑法等实力较强的学校,毕竟这样的选择至少在司法考试上会带来优势。
第一批(八所院校)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的法学院实力强大,对于任何有志于法律学习的学子而言,都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地方。
北大与人大类似,每学期都会举办众多讲座,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律师授课,极具吸引力。不过,北大法硕的学费确实较高,对于广大普通家庭来说可能较为负担。除了四万多元的学费外,毕业论文答辩还需额外付费,且没有生活补贴,性价比有待考量。需要注意的是,报考北京大学不能保证一定在北京就读,每年分数较低的将被分配到深圳研究生院。关于北大深院:
1、同样是法律硕士,其他学校每年收费约为5000元、8000元或10000元不等,而北大本部也只有14000元。但北大深院每年的收费为22000元,差距较大。
2、虽然个别优秀教师会来深圳授课,但从整体上讲,其师资、图书、体育设施等方面与北大本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当然,对于有意在广州和深圳工作(这些城市经济发达,法律职业也较为发达)的同学来说,选择深圳读书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真心做学术的人也不多!
中国人民大学
培养法硕历史悠久,实力强大,是第一批开始招收法硕的学校之一。
人大每年报名人数超过2500人,录取率相对较低。从2004年开始,招生规模缩减,报考难度大大提高。学费不便宜,往年有20多个公费名额,公费分数线在370分左右。另外,人大宿舍紧张,不提供住宿,但学校会尽力解决,每年在大运村为部分学生安排住宿,那里环境优美,学习生活便利,离人大也不远。
人大非常重视就业工作,每年法硕毕业生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人大毕业生历来有去国家机关的传统,人脉广泛。2003年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太好,又遇上了非典,但仅就法硕就业而言,还算不错,比法学总体会好一些。去机关的最多,占一半以上。留北京的也很多,因为应届生较多,三分之二以上都留在了北京。去部委的不少,如中纪委、工商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公安部、质检总局、审计署、国务院对台办等;回省的很多都在省厅机关,或在一些大单位的省级机构,如保检会分会。有部分去了公检法,如北京市高检、一中院、区级法院。去银行也比较多,除了北京,也许去广州的最多,有广州日报2个,市委办公厅,人事厅,中行深分,广东中行等等。还有部分去了企业,如中兴、大唐等。
人大法硕只有2年,这是全国唯一的,早毕业早就业,未尝不是好事!
中国政法大学
大量的公费名额和地处北京,吸引了众多学子,这也是该校难考的主要原因。此外,它是中国最大的专业法律大学,校友众多,就业前景良好,学费也不高,性价比较高。因此,中国政法大学的报名人数比较稳定,一直维持在2000人左右。不利之处在于政法的法硕上课地点在昌平,离市区较远,乘坐公共交通需要约2个小时,也可能错过一些交流、聆听知名教授授课、找兼职实践的机会。
对外经贸大学
硬件设施良好,就像上海的复旦一样,吃住条件好,位于繁华的朝阳区,靠近CBD中心,宿舍内还有凤凰卫视可以观看。国际法实力雄厚,与经济相关的学科以及与外贸相关的学科实力也很强大,这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贸大的名气虽然没有北大人大响亮,但学费不贵,就业前景不错(主要去“国”字号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以及与经贸相关的国家机关),是值得报考的学校之一。
吉林大学
2003年宣传较多,法律硕士们也很团结,学校对法硕培养也比较重视,在BBS上吉林大学法学院的老师还专门开设一个专栏介绍吉大的情况。2004年有2200人报考,这和吉林大学对法硕的重视程度和强大的法学实力是分不开的。但吉大的缺点也很明显:地域较差,东北三省的重工业比较发达,但服务业较弱;就业信息获取有限,从其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大部分人留在了吉林省工作——在中国,就业的地区性歧视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消除;外部声誉方面与原来的法学四大天王中的其他几位相比已经有所下滑。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与吉林大学比较相似。原先可能对法硕不太重视,但现在有所改观,新设立了以院长曾令良为首,主抓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莫洪宪等为副的法律硕士培养中心(各校现在几乎都已经成立独立的“法律硕士管理中心”等类似的专门机构,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法硕师姐师哥抗争的结果。),其中有曾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律师的教授指导实习,有律师事务所和弱势群体救助中心可供实习,任课老师都是至少在武大小有名气的中青年教授博导,师资力量还可以。
不过由于法律硕士还属于新兴事物,甚至在一些任课老师中仍存在误解,教理论法学的老师大都对法硕薄有微词,而教行政法、刑法等课的老师则较重视法硕。武大整个校风很自由,有最漂亮的校园,到樱花开放的时候,确实很美——武汉大学是全国最漂亮的校园。
华东政法学院
我国历史最悠久、实力最强的法学教育——“五院四系”。“五院”是中国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四系”是北京大学法律系、人民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武汉大学法律系。
这些才是现在我国法律教育的顶峰所在。甚至可以夸张地说,只有这五院四系的法学毕业生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法学“科班出身”。
优越的地理位置,全国的经济中心,自由法制的社会氛围,上海自然很有魅力!在上海开设法律的大学不少于10家,但只有华政在这五院四系之中,复旦法学院的上升势头很强,但至少现在他的法学教育实力还不能和华政相比。华政有法学教授40多位,博导数十位,法学博士点四个。考华政容易一些,因为招生名额多。如果不想去北京,选择华政也是不错的。
西南政法大学
传统的法学院,深厚的历史底蕴,学术特点体现务实。2003年总人数259人,按生源地分5个班,住宿为新装修宿舍,约30平米,带卫生间、水房、201电话、宽带接口、空调,家具与床一体,费用1200元/年。
西政有理由骄傲,强大的法学科研实力、辉煌的法学业绩、大量优秀的法学毕业生分布全国各地,让法律院校汗颜的“西政现象”等等。当然,也有地理位置偏僻,降为“地方队”的尴尬,但仍旧无法掩盖它在法学界的地位!2004年招生规模很大,而其地域的局限又掩盖了其在就业方面和传统人脉方面的优势,一部分考生会选择其他院校,另外由于不提供生活补助、奖学金和公费医疗,吸引力在下降。但说实话在法律系统中,他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第二批(五所院校)
厦门大学
环境一流,在那里读三年真的一点都不亏。厦门经济发达,法学院实力雄厚,是第二批招生的,厦大的就业前景也不错。
南京大学
学费低廉,就业前景良好,南大的牌子也不错。虽然南大法学院实力确实比不上人大北大,但因为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南大的法硕在本省就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南大法硕学习气氛特别刻苦,令人钦佩。基本情况:
1、招生名额一直控制在80人左右。
2、有10个公费名额,不用交培养费和住宿费,均为应届生,每月享受研究生补助。
3、对自费生和委培生提供国家助学贷款。
4、复试公平,严格的差额复试。
5、外地生可享受住宿服务,宿舍为五人一间,费用为每人600元/年。
6、授课教师均为广受欢迎的优秀教师,师资配置与法学硕士相同。
7、学生在第一学年末将分配导师,每位导师负责指导大约5名学生。
中山大学
新生踏入中山大学,首先会了解到学校的历史、校训以及孙中山先生的精神。法学院虽在中大历史不长,在中国法学界不算顶尖,但绝对不属于差劲的学院。学校对法硕教育也给予了高度重视。此外,中大录取的广东省考生占据了相当比例。
中南政法学院
中南政法大学的法学实力一般,幸运的是,它与其他学校合并成立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为我国五大政法院校中唯一的211院校,因此在硬件设施和资金投入方面占据一定优势。
西北政法学院
业内人都知道西政的实力相当不错。研究生们均住在研究生楼,收费标准一致。宿舍按年级分配,不分专业,四人一间,每间宿舍都配备阳台和空调。各方面条件都不错。2003年有近30个公费名额。
第三批(九所院校)
复旦大学
凭借上海的地域优势,前景十分看好。复旦学生在上海就业具有天然优势,因此对全国希望在上海发展的学生吸引力极大。不过,应届生的人事档案需调入学校,外地生员户籍需调入学校;非应届毕业生则不转户口和档案。
浙江大学
给我留下的印象是“三美”:美食、美女、美景。浙大坐落于西湖之畔,风景优美,饮食也不错。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女更是不言而喻。基本情况如下:
1、法学院在合并前属于杭大,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取得显著进步。浙大拥有雄厚的资金,在引进人才和教学质量方面不遗余力。浙大的强项是法理学、宪法和行政法,李龙、孙笑侠、林来梵等都是国内外知名学者。在民商法方面,原来实力较弱,但即将迎来几位重量级人物,实力将大幅提升。今年刑法硕士点也增设。
2、学校对法硕教学非常重视,每天上午课程满满,有的老师表示更喜欢法硕。每两名学生配备一位导师,学习上有问题可随时请教。由于法硕与法学硕士一样,需在核心刊物发表文章才能获得学位证书,因此压力较大。但这体现了浙大培养方案的严谨务实。
3、待遇方面与普通研究生无异。只是往界生没有补助和医疗保险。住在硕博楼,居住氛围不错。
黑龙江大学
地理位置和法学实力都较为一般,不如辽大。估计是为了照顾东北三省,各省都有一所法硕院校;如果想在黑龙江工作,可以考虑。
湘潭大学
实力一般,师资力量尚可,历史悠久,适合附近考生或有意去广东一带工作的学生报考。学费实惠,就业主要在南方广州、深圳、佛山等地,法学实力比湖南大学强,有几位在法学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如法学院院长邱兴隆教授、知识产权的冯晓青教授等。
四川大学
法律系传统上有一定实力,就业方面也可。同时,由于地处西部,分数线不可能太高,且自主划线,有望降分录取。每年都接受调剂。
安徽大学
限于本省,实力一般,为地方培养法律人才。
苏州大学
法学实力较强,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国民党的动武大学法学院。加上苏州发达的经济实力(比省会南京发达),就业前景良好。
山东大学
在山东是绝对的老大,其他学校和它水平差距很大,合并后实力与吉大相当,师资力量强大。就业显然受地理位置限制。
郑州大学
限于本省,实力一般,为地方培养法律人才。
第四批(六所院校)
清华大学
法学楼气势磅礴,门口的柱子一根就值几百万。法学院资金雄厚,发展迅速,对法硕教育非常重视。学院从2003年开始加大力度培养法硕。住宿条件不错,女生三人一间,男生两人一间,一般是一位法硕和一位法学研究生合住。但招生人数较少,每年报考人数较多,难度较大。考上的人都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学风可见一斑。往年的毕业生就业良好,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一些大型企业事业单位都有人去了。但由于不是传统法律名校,整体实力相对较弱,毕业生以后发展不像人大、北大、吉大那样有人脉支撑。另外,清华大学在深圳设有一个研究生分院,那边招收100名法硕。但有人反映那边的情况不太理想,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
南开大学
法硕可以选修任何法学课程,无论是研一还是研二,只要教室能容纳。老师是南开法学院最优秀的老师,师资问题无需担忧。上课地点是南开教学设施最好的模拟法庭,是法硕专用的教室。法硕研究生都住在校外,因为学校住宿条件有限,法硕也安排在校外住宿。四人一间,独立卫生间,有电扇,每人一个书桌、一个大衣柜和一个储物箱。条件还是不错的。实力一般,但牌子好,就业前景好,是天津考生首选。
山西大学
限于本省,实力一般,为地方培养法律人才。
兰州大学
限于本省,实力一般,为地方培养法律人才。
云南大学
地理位置偏远,虽然云大实力很强,但现状不佳,又因马事件,未来发展前景堪忧,就业方面也受地域限制。
辽宁大学
对法硕比较重视,在大连和沈阳就业具有区位优势。
第五批(十一所院校)
贵州大学
限于本省,实力一般,为地方培养法律人才。
海南大学
实话实力一般,但海南作为经济特区,东南沿海地区的发展是其一个卖点,今年报考人数不多,接受调剂。
河南大学
限于本省,实力一般,为地方培养法律人才,何况还有法律实力名气更强的郑大。
湖南大学
实力一般,历史悠久,适合附近考生报考,学费实惠。
南京师范大学
地理位置优越,江苏省经济实力强大,法学实力也不错,法理学、诉讼法学实力较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就是他们法学院的院长公丕祥教授。
江西财经大学
限于本省,实力一般,为地方培养法律人才。
烟台大学
(未完待续)
地理位置优越,自然环境优美,民商法学实力在全国享有盛誉,拥有多位知名教授。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位于北京,就业渠道稳定,具有鲜明的军事院校特色,预计未来将吸引更多考生的关注。
上海交通大学
法学院成立于2002年6月。2004年首次招收法硕,在宣传方面具有亮点。其吸引力在于两年半的学费仅为两万元,这在第一档次的高校中相对较低,而上海的地缘优势也相当显著。这无疑将成为众多考生报考的目标。然而,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并非法学传统强校,在业内人脉方面有所欠缺。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
作为新增招生单位,最受考生期待。其吸引力主要在于:一是传统的法学实力强大;二是地处北京的优势;三是较高的就业预期;四是致力于在法硕教育领域做出贡献。2005年未招生,可能与去年的招生丑闻有关。
(转贴)
值得报考的法律硕士(非法学)学校主要包括“五院四系”学校以及其他一些著名法学高校。
“五院四系”是指新中国建立的五所政法院校以及四所大学的法律系的简称,这些高校的法律学科在中国法学教育界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法制发展与法治建设具有重大影响。
“五院”在今天指的是: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
“四系”在今天指的是: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
《法硕(法学)》百度网盘免费下载
链接:提取码:geik
第一批(八所院校)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法学院实力雄厚,对许多读书人来说都是一个梦想。北大和人大一样,每学期开设的讲座很多,经常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和律师授课,极具吸引力。不过,北大法硕的学费相对较高,除了4万多元的学费,毕业论文答辩还要额外缴费,没有生活补贴,性价比不是很高。需要注意的是,报考北大不能保证一定在北京就读,每年分数排名靠后的学生将被分配到深圳研究生院。关于北大深院:
1、同样是法律硕士,其他学校收费每年或5000或8000或10000元不等,本部也只有14000元。但每年北大深院是22000元。差距较大。
2、尽管有个别优秀的老师来深圳授课,但在整体上,其师资、图书、体育设施等方面与本部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当然,如果有意向在南方的广州与深圳工作(这些城市经济发达,法律职业也比较兴盛)的同学,我觉得去深圳读书也是可以接受的,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真心做学术的人这年头也不多!
中国人民大学
培养法硕历史悠久,实力雄厚,是第一批开始招收法硕的学校之一。人大每年报名人数超过2500人,录取率相对较低。从2004年开始,招生规模缩减,将大大提高报考难度。学费不便宜,往年(现在已经没有了)有20多个公费名额,公费分数线在370分左右。另外,人大由于宿舍紧张,所以不解决住宿,但学校会尽力想办法解决,人大每年在大运村为部分学生安排住宿,那边环境很好,学习生活都很方便,离人大也不远。
人大对就业工作非常重视,每年人大法硕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人大毕业生向来有去国家机关的传统,人脉很广。2003年结业的形势不太好,又遇上了非典,但仅就人大法硕的就业来说,还是不错的,比法学总体要好一些。去机关的最多,占一半以上。留北京的也很多,一班因为应届生比较多,三分之二都留在了北京。去部委的不少,如中纪委、工商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公安部、质检总局、审计署、国务院对台办等;回省的很多都在省厅机关,或者在一些大单位的省级机构,如保检会分会。有部分去了公检法,如北京市高检,一中院,区级法院。去银行也比较多,除了北京,也许去广州的最多,有广州日报2个,市委办公厅,人事厅,中行深分,广东中行等等。还有部分去了企业,如中兴,大唐等。
人大法硕只有两年,这是全国唯一的,早毕业早就业,未尝不是好事!
中国政法大学
大量公费名额和地处北京,吸引了众多学子,是该校难考的重要原因。其次,它是我国最大的专业法律大学,校友众多,就业前景不错,最后学费也不高,性价比较高。因此,中国政法大学报名人数比较稳定,一直维持在2000人左右。不利之处在于政法的法硕上课地点在昌平,离市区较远,乘坐公共交通需要约2个小时,也可能错失一些交流、聆听知名教授授课、找兼职实践的机会。
对外经贸大学
硬件设施良好,类似于上海的复旦,饮食住宿条件优越,位于繁华的朝阳区,靠近CBD中心,宿舍还有凤凰卫视可以观看。国际法实力雄厚,与经济相关的学科以及与外贸相关的学科实力很强,这也是可以利用的资源。贸大名气虽然没有北大人大响亮,但学费不贵,就业前景不错(主要去“国”字号的大型企业以及跨国公司以及与经贸相关的国家机关),是值得报考的学校之一。
吉林大学
2003年宣传较多,法律硕士们也很团结,学校对法硕培养也比较重视,在BBS上吉林大学法学院的老师还专门开设一个专栏介绍吉大的情况。2004年有2200人报考,这得益于吉林大学对法硕的重视程度和雄厚的法学实力。但吉大的缺点也很明显:地域较差,东北三省的重工业比较发达,但服务业较弱;就业信息获取有限,从其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来看,大部分人留在了吉林省工作。在中国,就业的地区性歧视在短期内仍然无法消除;外部声誉方面与原来的法学四大天王中的其他几位相比已经有所下滑。
武汉大学
与吉林大学相似。原先可能对法硕不太重视,但现在有所改观,新设立了以院长曾令良为首,主抓研究生工作的副院长莫洪宪等为副的法律硕士培养中心。其中有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律师的教授指导实习,有律师事务所和弱势群体救助中心可供实习,任课老师都是至少在武大小有名气的中青年教授博导,师资力量还可以。
不过,由于法律硕士还属于新兴事物,甚至在一些任课老师中仍存在误解,教理论法学的老师大都对法硕薄有微词,而教行政法、刑法等课的老师则较重视法硕。武大整个校风很自由,有最漂亮的校园,到樱花开放的时候,确实很美——武汉大学是全国最漂亮的校园。
华东政法学院
我国历史最悠久也是实力最强的法学教育——“五院四系”。“五院”是:中国政法学院(现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学院(现西南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学院(现西北政法大学)、中南政法学院(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和华东政法学院。“四系”是:北京大学法律系、人民大学法律系、吉林大学法律系、武汉大学法律系。
这些才是现在我国法律教育的顶峰所在。甚至可以有点夸张地说,只有这五院四系的法学毕业生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法学“科班出身”。
优越的地理位置,全国的经济中心,自由法制的社会氛围,上海自然很有魅力!在上海开设法律的大学不少于10家,但只有华政在这五院四系之中,复旦法学院的上升势头很强,不过至少现在他的法学教育实力还不能和华政相比。华政有法学教授40多位,博导数十位,法学博士点四个。考华政容易一些,因为招生名额多。如果不想去北京,选择华政也是不错的。
西南政法大学
(待续)
传统的法学院,其深厚的历史积淀与务实的学术风格相得益彰。目前,学院总人数达到259人,分为5个班级,学生将入住全新装修的宿舍,每间宿舍面积约30平米,配备独立卫生间、水房、201电话、宽带接口以及空调。宿舍内家具与床铺一体,年租金为1200元。
西政法学院有足够的理由自豪,其强大的法学科研能力、辉煌的法学成就以及遍布全国的优秀法学毕业生,都使得其他法律院校望尘莫及,形成了独特的“西政现象”。尽管地理位置略显偏远,有时被戏称为“地方队”,但这并不影响其在法学界的崇高地位。
学院招生规模庞大,但地域限制也使得其在就业和人脉方面的优势被部分掩盖。一些考生可能会选择其他院校,加之学院不提供生活补助、奖学金和公费医疗,其吸引力有所减弱。然而,在法律界,西政的影响力依旧不容小觑。